过去出版的一些语音字典,往往好些粤语注音跟实际的语音有距离。这是因为这些字典的注音多参考中古反切,对于那些因语言变化而引起的语音转变不予记录,因此造成字典注音和实际读音有距离。本字典审定粤音的原则是“从今从众”,它既考虑传统读音,又重视现今通行的读音,使字典所标音更贴近现实,其实用价值也因而提高。 对无别义作用的乡音字,编者利用不同的符号加以标识如<又>:表示又读音;<俗>:表示俗读音;<文>:表示读书音;<白>:表示口语音;<旧>:表示旧读音。此外,编者把推荐读音置龄首项,避免读者因一字多音而无所适从。
《粤音韵汇》全书共117页。正文包括检字索引、范例、粤语韵目表、粤音韵汇检字、广州标准音之研究等内容;卷首有容肇祖撰写的序言,卷末有两个附录:一是《粤音罗马字注音新法建议》,二是本书的英文导论和《书中使用音标说明》(英文)。 《粤音韵汇》以广州音53个韵母为经、19个声母为纬。书中以“国际音标 (宽式)”为注音系统,按韵母中的主要元音依次排列,同韵的字依声母顺序排列,同韵同声的字再按声调排列。一字多音的则加上简单注解,如在gau下的“校”注“校对”,tsai下的“差”注“差使”。变调、读书音、口语音、今读、旧读以及少数冷僻的字也分别加以注释。
这部字典规模不大,正文370页(16开本),另有序、概说与凡例、部首表、部首检字表、总检字表、国语罗马字拼音索引、粤语国际注音索引等,全书共754页。李氏字典的新颖体例,编者在序中有简明介绍,“如(甲)形声部首,(乙)国音与粤音的比较和演变,(丙)垂扇检字法,等等”。显然,“具备这些特征的字典算是一项首创工作”。中国字典的历史主要是由历代种种具有首创精神的编纂者写成的。一李氏字典收宇12800多,以字的形声部分作为部首,共划分为1172部。部首和部首检字表以及总检字表以字的笔划分类,每类依起笔照四种基本笔划(丶、丿、丨、一)分为四组,每组的字凡左旁或冠首相同的都归入各别小组,井照一五种基本笔划的程序安排每组各字先后。这就是编者创造的十分形象、简明的“垂扇法”。每一个部首内的字,依照字音的同异和国音、粤音的比对定先后,不复用垂扇法 [2] 。 《李氏中文大字典》,是第一部以形声部首为主的字典,共收录12,800多个单字,共有1171部。这字典利用了简单易记的垂扇检字法,将许多笔划相同的字,按点、撇、竖、捺、横的次序排列,从而便利检字工作。
出版后记摘录:过去黄锡凌的《粤音韵汇》一直是教师、学生和广播员使用的粤音字典。《粤音韵汇》 有大辖椎输的作用,对迅速寻找中文字的粤读有很大帮助。但该书的一般体例是有音无 释,对用字典的人来说,会嫌过分简单。 《粤音韵汇》定音并没有明确准则,未必都参考中古和近古的切音,而是有时跟北 音,有时跟流行错读,有时甚至靠臆度:以「谊」读「宜」音,是跟从流行错读;以「操」读 「泄」音,则恐怕是臆度出来的。《粤音韵汇》眼从北音的例于颇多,例如把「稽康」的「稽」 拟成「稽J('旭i) 音,显然是眼从当时北音的错读(现在普通话已经不再读「稽」为「稽J) , 而不是从《广韵》的「胡鸡切」拟出来的。又例如把「杆 (1 杆」的俗写)拟成「赶 (vg: m ) 音,乃是跟从北音的口语音而不是从《正宇通)的 Ir杆~ ,古安切,音『干~ Ir杆~ ,俗 『杆』宇」拟出来的。这些误拟都是《粤音韵汇〉的不足之处,读者却难以分辨其中是非。 一本拟音准确而有学术价值的粤音字典 一定要先参考中古和近古的切语,然后才 参考「约定俗成」和「习非胜是」的现象,拟出每个字的粤语读音。基于这个信念,我在 1989年决定编撰《粤音正读宇汇》 ,以应社会各界的需要。 鉴于《粤音韵汇》是当时最流行的粤音宇典,读者也习惯了它的编排方式,我便以该 书的编排方式为蓝本。又鉴于粤音正读主要沿白《广韵》系统,我便请门人张丽霞女士把 《粤音韵汇》的宇尽量旁列《广韵》切语,供我审音。张女士很快便把事情办妥了。我却因 为教学工作、其他研究和出版计划以及地方行政工作的关系,拖延了编撰宇汇的进度。 1992年,我邀请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朱国藩博士跟我合作?编撰工作得以加 快进行。自此以后,大至全书体例的商讨,小至个别字音的拟定,我们都不时往复讨 论,终于在 1999年完成了《粤音正读宇汇》的编写计划,并交由香港教育图书公司出版。